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

台灣天然林韌性強 颱風襲擾撐得牢

 更新日期:2010/10/14 00:17 張舒涵
【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】全球氣候急速變遷,颱風、颶風侵襲造成災害頻傳。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登秋結合多名專業人士進行「颱風擾動生態研究」,於13日發表。總結16年的研究發現,台灣的天然林常受颱風襲擊,相較於中美洲與北美洲,有較好的抵抗力、回復力;天然林覆蓋區與人工林相比,較不易受破壞,生態穩定性也較高。
台灣位於6大熱帶氣旋區域中颱風頻率最高的西北太平洋地區,這個地區的颱風佔全球40%。林登秋帶領團隊研究位於台北、宜蘭縣交界的福山地區天然林。林登秋指出,福山天然林1994年遭遇6個中、強颱入侵,1996年受半世紀來最強的賀伯颱風侵襲後,研究發現,僅不到2%的林木死亡,且不到5天土壤流失的現象趨於緩和;相對於地理狀況跟福山相似的波多黎各,遇到同樣強度的颶風時,卻造成25%以上的林木死亡,且經18個月才回復流失現象。
與國外天然林相較,林登秋認為台灣天然林的回復能力強,颱風不會選擇性的吹倒某些樹種。他說明,1995年團隊協請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Cathy Mabry研究調查發現,颱風吹毀的林木,在樹種上並無明顯差異,現今存活的樹種就是千年來經颱風汰選的結果。
「破壞也是重生的開始。」研究發現,颱風對於生物多樣性發展並非無益。以福山天然林為例,颱風過境,林區2/3的葉子掉落,林登秋指出,台灣的颱風發生頻率高,樹木的生存策略是以大量樹葉抵擋受風面積,保住樹木;颱風過境後,大量落葉提高森林光照度,加速林下小樹生長,促進生態良性循環。熱帶雨林的光照度為1%至2%,福山天然林的光照度則高達10%至12%。
研究指出,台灣颱風對於人工林的損害遠比天然林嚴重。林登秋指出,團隊以南投魚池鄉的蓮花池為研究地區,於2005年泰利颱風觀察發現,兩個相鄰集水區,位人工林區河水每秒每公頃泥沙含量為8.8公頃,天然林區則僅有0.06公頃。
林登秋指出,台灣許多人工林以非原生物種柳杉為主,無耐力抵抗風雨侵襲。他建議,打造人工林需種植適合台灣環境的物種。他強調「西學難以東用」,生態研究需非常在地,要了解台灣的生態系,需要靠本地生態研究才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